互联网配资平台意在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
恩施林海(文本图片均由恩施州林业局提供)
恩施州等地以市场机制实现森林资源变资产,初步探索了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。
5月19日,“硒都林碳”小程序正式上线。胡礼杰参与了小程序的全程开发。
胡礼杰是恩施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总经理。该中心开发的“硒都林碳”小程序,是恩施州林业碳票指定交易的国资平台。
此前的4月11日,恩施州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——咸丰县国有坪坝营林场与恩施州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签订“鄂西林碳”森林碳票委托平台交易协议,23.8万吨森林碳汇正式进入市场化交易。当地两家旅游景区自掏腰包,花费15万元认购碳票,可减排量合计约3000吨,可抵消两家景区1个月人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,景区当月实现“零碳”运营。
展开剩余89%作为全省首个市域林业碳票创新试点,恩施州于2024年10月发布《“鄂西林碳”森林碳票管理办法(试行)》,今年1月完成首批碳汇量核定认证。此次引入具有国际交易资质的硒资源交易平台,创新“碳汇+硒产品+旅游服务”复合交易模式,解决生态产品“度量难、交易难、变现难”问题。
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实现碳票交易和生态产品捆绑销售的地方实践。支点财经记者了解到,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探索“林票+碳票”林业碳汇发展模式,旨在将生态资源变资产,将“碳库”变“钱库”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目前林业碳汇发展态势如何?面临哪些挑战?近日,支点财经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林业碳票
让生态资源变资金
什么是林业碳汇?
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,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,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。
林业碳票相当于碳汇权益的“身份证”,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经济价值转化,具有交易、应用、融资等权能。
目前,各地方政府开发的林业碳票项目,主要针对权属清晰的林地、绿地,通过人工造林、森林经营等措施,以增加森林碳汇量或减少森林碳排放为主要目的,根据工作流程开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。
湖北第一张林业碳票诞生在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。去年初,宜昌市选定长阳作为林业碳票试点县之一,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适用林业碳汇。当年11月,长阳县在2万余亩的土地岭林场中画了个圈,近5600亩的特殊区域开发出全省首张林业碳票。经测算,在5年监测期内,这片林场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近3万吨。
目前,宜昌市率先建立森林碳汇监测体系,筛选出柳杉、杉木等十大高固碳树种,测算全市森林碳储量将超过4300万吨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与诚通碳汇合作的CCER(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)造林碳汇项目预计总减排量超过37万吨。同时兴山县开发的VCS(国际自愿碳标准)碳汇项目首个监测期4万吨减排量已完成核查认定。
恩施州也在同时期开发了林业碳票项目。目前该州已明确恩施市前山林场、大山顶林场、咸丰县坪坝营林场为首批“硒都林碳”森林碳票项目开发试点单位。
恩施州林业局副局长雷天兵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,恩施州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,林地总面积超过2700万亩。把这张“粮票”用好,可以进一步推进全州生态价值转化,实现点绿成金。
“如果说CCER是全国粮票,那么鄂西林碳就相当于地方粮票。”雷天兵说。
如何用好这张地方“粮票”?该局产业科科长谢海珍介绍,经初步测算,恩施市试点的前山、大山顶林场开发区域内5年期碳汇量约7万吨,按当前碳配额交易均价(约38元/吨),预计恩施州内森林碳票试点项目的碳汇量经济价值超1000万元。
在政策研究、异地调研考察后,恩施州林业局结合实际,创新开发适用于州域内的地方碳票——“硒都林碳”,谋划“碳票+旅游”“碳票+餐饮”“碳票+酒店(民宿)”“碳票+公共机构节能减排”“碳票+生态司法”等应用和消纳场景,吸引市场主体、公共机构和公众参与。游客凭碳汇认购凭证可享受景区门票、餐饮住宿折扣及硒产品优惠,形成“吸碳——固碳——售碳——惠客”的生态价值闭环。
上述碳票市场人士表示,碳票消纳关键在场景。有了消纳场景,就有了碳汇的流通。
今年1月,恩施州发放全州首批23.8万吨的“鄂西林碳”森林碳票,总价值约900万元,碳减排量23.8万吨。
“依托‘硒都林碳’小程序,我们正打造全国首个‘碳汇超市’。”恩施州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线上认购平台已上线,支持企业和个人“按需认购、按克交易”。平台创新设置“碳足迹中和”计算器,方便消费者测算碳排放量。目前大宗交易按湖北碳市场前一日收盘价定价,个人认购按“一元碳汇”标准(每10千克1元)执行。
恩施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交易部经理向桂君告诉支点记者,目前碳汇认购为自愿购买。记者登入“硒都林碳”小程序,首页“碳中和计算”栏目下设生活碳中和计算、活动碳中和计算。点击打开生活碳中和计算,用户只需输入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用五个方面日常生活所用物品,就能算出碳排放量。
“这类栏目的设置,意在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。”向桂君说,用户自愿认购碳汇量后,在有效期内可享受订房、订餐、订票等相关折扣,实现商家引流、用户享惠、产业增收、地方降碳的多赢良性循环。
恩施利川腾龙风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参与“硒都碳票”市场交易,意在展示景区的环保担当,吸引更多生态旅游爱好者前来游玩。同时,森林碳票让景区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,提升生态服务质量。对游客而言,自愿购买碳票不仅可抵消个人碳排放,还可以在“硒都林碳”小程序上预订客房,价格较携程网等平台便宜20至30元不等。
中国林科院专家朱建华博士表示,恩施州创新的“政府定规则、第三方核数据、平台做交易、市场促循环”机制,为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样本。
森林碳票碳汇自愿认购协议签订仪式现场
借力外省经验
一元碳汇延伸多个消纳场景
从全国看,浙江、福建等省市的林业碳汇开发已走在全国前列。
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市,是浙江最大的林区和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市。近年来,该市在林业碳汇价值转换上蹚出一条新路子。
去年,丽水市开发“浙林碳汇”项目近8万亩,产生项目减排量超过14万吨,居浙江省第一。这组数据背后的支撑力,是丽水市的“绿气”。
据了解,丽水市森林植被碳储量从2020年的5724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6589万吨,碳汇能力居浙江全省第一。去年该市完成绿化造林超过3万亩,完成碳汇林建设超过54万亩。
如何释放这巨大的“碳潜能”,创新是关键。丽水市林业局成立工作专班,创新打造大型活动(会议)碳中和、零碳机构、零碳金融网点、生态司法损害赔偿、“山海协作”碳汇生态横向补偿机制5大林业碳汇应用场景。
“这些应用场景的打造对我们有较大的借鉴意义。”恩施州林业局相关人员曾前往丽水市调研林业碳汇的发展,当地打造的零碳会议等场景,给予恩施开发零碳景区不少启示。
在丽水市,“一起碳中和”小程序能为用户提供从碳排放测算到一键购买林业碳汇、实时实现碳中和的全流程服务,配套浙江(丽水)林业碳汇交易平台,实现林业碳汇交易超1000余笔,交易量超过4万吨,交易金额超过300万元。
目前,丽水市已举办了超过50场零碳会议活动。这些应用场景致力于拓宽林业碳汇市场的需求端,提升了林业碳汇全民参与的活跃度。
同时,丽水的林业碳汇为当地林农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。按照碳汇开发商和林农签订的协议,碳汇交易每卖出100元碳汇,林农便可获得约58元的收益。
在福建省,2022年,龙岩市、南平市、三明市等3个设区市成功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(县),福建成为全国试点个数最多、面积最大、试点类型最全的省份之一。其中,南平市已完成固碳增汇经营模式试验林建设5.4万亩,首创的“一元碳汇”运营平台,已有超过2400人次参与认购,累计交易量超过7000吨。
数据显示,福建省累计完成福建林业碳汇交易与再交易超410万吨、6400万元,成交量、成交金额均居全国前列。
借鉴福建南平、顺昌等地“一元碳汇”小程序,恩施州于5月19日上线了“硒都林碳”森林碳票线上认购平台。
5月23日,恩施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总经理胡礼杰告诉支点财经记者,游客只需花1元购买10千克的碳汇量,就可成为会员。会员购买小程序里上线的酒店,较携程网等平台便宜30元左右。同时,该小程序正在上线当地更多的餐票、景区等,“全州大部分的酒店、景区等将会上线,方便游客订购”。
恩施州林业局看好碳票线上认购平台。近年来,恩施州旅游市场持续火爆,未来“硒都林碳”森林碳票认购将在全国率先与“低碳出行”“低碳景区”等应用场景深度合作。
湖北省林业局相关人士介绍,湖北森林资源广袤,全省森林植被年碳汇量3500多万吨。今年起,湖北在恩施、宜昌和黄冈等地开展林业碳票试点。
恩施林海
勿盲目跟风
警惕成为资本逐利工具
林业碳汇是碳交易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多地在摸索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。
恩施州一份关于林业碳汇发展现状的报告显示,现行的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,其中经济林、公益林以及非林地上造林均不能开发林业碳汇。
恩施州林业局相关人士坦言,根据恩施州造林绿化适宜性评估数据来看,恩施州可实施人工造林的空间并不多。
另一方面,林业碳汇审核流程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。目前CCER核证和登记共需经历项目设计、审定、备案、实施、监测、核证、减排量签发等7个审核环节。
数据显示,从当前CCER项目公示结果来看,全国暂无林业碳汇审核通过的成功案例。截至去年底,全国共公示54个CCER项目,涉及造林碳汇项目21个,已公示结束的19个林业碳汇项目均未申请登记。其中湖北省仅有五峰县造林碳汇项目,也处于未申请登记状态。
在业界人士看来,虽然目前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,在扎堆的合作项目中已出现法律风险的案例。
以恩施州建始县为例,该县于2019年签订的林业碳汇开发合同,因资源方高估开发价值,开发方又无法准确评估项目的开发潜力,导致双方至今无实质进展,最终解约了事。
上述接受支点记者采访的人士指出,盲目跟风签订林业碳汇开发合同,极有可能出现约束自己手脚或资源贱卖的情况,须高度警惕。
发展林业碳汇的未来路径是什么?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告诉支点财经记者,在技术层面,应推动遥感技术、人工智能建模与区块链溯源的深度融合,建立可动态更新的碳汇数据库,通过第三方交叉验证提升数据可信度。在制度设计上,需完善碳汇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,将生物多样性指数、水土保持能力等生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,避免碳汇开发异化为单一的交易指标。在利益分配机制中,应建立基于社区共管的共享模式,确保当地居民深度参与碳汇资产运营与收益分配。在国际层面也需加快制定统一的碳汇计量标准与跨境交易规则,防范碳信用套利引发的市场扭曲。
需要注意的是,何可认为过度依赖市场机制可能催生碳汇金融化倾向,必须设置开发强度上限并建立生态红线预警系统,使林业碳汇真正服务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而非成为资本逐利工具。
林业碳汇正从政策概念蜕变为千亿级市场,但其健康发展需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。正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法研究所所长周训芳所言:“唯有制度护航、科技赋能、市场理性,方能将‘绿色银行’转化为永续财富。”
从资源到资产,从“碳库”到“钱库”,林业碳汇已在全国铺开,这场“点碳成金”的变革,将重塑中国绿色经济版图。
(支点财经记者 袁阳平 通讯员 向烨)
编辑丨胡馨月
编审丨刘定文
发布于:湖北省广禾配资-炒股配资手机版-配资免费体验-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股票配资实盘平台且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